200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活動已落下帷幕。令人矚目的材料領域的兩項成果“耐高溫長壽命抗氧化陶瓷基復合材料應用技術”和“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的制備技術”,分獲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打破了自國家技術發(fā)明獎設立以來一等獎連續(xù)6年空缺的局面。此外,在這次獎勵大會上,材料領域捷報頻傳,“若干新型光功能材料的基礎研究和應用探索”等10多項材料相關項目獲得200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陶瓷膠態(tài)成型新工藝”、“具有抗菌、交貨空氣及產生負離子的功能材料”等多項材料相關項目獲得2004年度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低碳鐵素體/珠光體鋼的超細晶強韌與控制技術”項目獲得200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若能化系列共聚脂和纖維的研究開發(fā)”等多項材料相關項目獲得200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耐高溫長壽命抗氧化陶瓷基復合材料應用技術”由西北工業(yè)大學張立同院士等主持完成。成果整體技術躋身國際先進行列,材料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水平,從而打破了國際高技術封鎖,對國防科技工業(yè)和國民經濟發(fā)展都將發(fā)揮重大作用。該項目研制的連續(xù)纖維增韌碳化硅陶瓷基復合材料是國際上公認的反映一個國家先進航空航天器制造能力的新型熱結構材料,我國是繼法國和美國之后第3個掌握此技術的國家。
“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的制備技術”由中南大學黃伯云院士等完成。涉及高性能炭/炭剎車材料的研究、開發(fā)及產業(yè)化。以前,炭/炭復合材料航空剎車副只有美、英、法3國能生產,壟斷了國際市場,并實行嚴密的技術封鎖。中南大學的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采用新的先進技術及裝置實現了炭剎車副的工業(yè)化生產,打破了國外高技術封鎖,確保實現我國數百架進口大型干線飛機炭/炭剎車材料國產化和國家航空戰(zhàn)略安全,在國防上更具重要意義。
這兩項成果均屬于復合材料的制備研究,都經過了從研究方向的選擇、新理論的提出,到關鍵技術的突破、*終能夠實際應用的研究歷程。在這個過程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研究方向的選擇和基礎理論的提出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以耐高溫長壽命抗氧化陶瓷基復合材料的研究為例,張立同院士先后承擔了國家“863”、國防預研、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課題研究,解決了航空、航天發(fā)展需要的多種陶瓷材料問題。課題組自1989年以來,先后獲得10項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相對于其他項目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強度并不大,但基金較早、持續(xù)的資助,對于張立同院士提出陶瓷基復合材料研究的新方向,發(fā)展“具有類似金屬斷裂行為的連續(xù)纖維增韌高溫陶瓷基復合材料”的思想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并使課題組可以在一個方向上進行長期的研究探索,張院士的研究先后十年,可謂“十年磨一劍”。他們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沖破國際上“纖維性能越高越好”和“復合材料越致密越好”的誤區(qū),提出“陶瓷基復合材料新型強韌化理論”,成為“高性能、低成本制備技術”核心發(fā)明的理論支撐。同時基金項目的連續(xù)支持對于凝聚人才并促使在長期、共同的研究中形成一支有理論基礎和科技創(chuàng)新的研究團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材料是進行各項建設、發(fā)展基礎工業(yè)與開發(fā)新技術、新產業(yè)的支撐和基礎,傳統(tǒng)材料量大面廣,是諸多支柱產業(yè)的基礎,是資源與能源的消耗大戶,是所有工業(yè)生產中的主要污染源,是國民經濟、人類社會是否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必須給予高度重視。新材料是高技術產業(yè)的基礎和先導,縱觀材料科學歷史的發(fā)展,每一次材料研究的突破,每一次新材料的誕生都為現代高技術產業(yè)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信息技術離不開信息功能材料作依托;高比強度、高比剛度的高溫材料的不斷進步促進了我國現代航空、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從*艘宇宙飛船采用以新材料制成的隔熱瓦、涂復碳化硅的熱解碳/碳復合材料等到高溫、高強弦窗玻璃及各種溫控涂層普遍用于各種空間飛行器以及“哥倫比亞”號空難,更引起了人們對通用關鍵材料的關注。實踐證明,發(fā)展材料,必須深入開發(fā)相應的科學與工程的基礎研究,不進行基礎研究,刻意模仿,充其量只能跟在外國科學技術的后面亦步亦趨,不可能有重大的革新和創(chuàng)造。長期以來,日美兩國十分重視材料的合成與制備研究,因而能更迅速地開發(fā)新產品、占領新市場。在我國,材料合成與制備的研究常被視為簡單的工藝學而忽略其基礎研究內涵,重視程度不夠,而*新、*先進的技術和關鍵原料、材料是不可能從國外引進的。只有充分依靠本國的科技力量,通過必要的基礎研究,才能自力更生地使新技術、高技術在我國生根、發(fā)芽并成長起來。
從張立同院士等課題組獲獎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材料科學的研究成功來源于對于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探索,來源于持之以恒的鉆研,來自于不浮躁的、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正是由于國家長期、大力的支持使得我國的材料研究在國家上占有一席之地,溫家寶總理在4月11日中國-印度商務合作大會講話中指出:“加強高技術領域合作。印度在空間技術、信息技術和海洋技術等方面成就*,鐵別是軟件產業(yè)在世界*。中國在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特別在計算機硬件和通訊等領域具有明顯優(yōu)勢。雙方在這些方面以及其他高科技領域的合作大有可為”,溫總理的講話肯定了我國新材料的成績。要想在新材料的研究上取得更大的成績,就必須保證在材料科學的基礎研究上給予長期、穩(wěn)定的大力支持。